那么,这种尺度是什么呢?能由思辨理性来提供吗?思辨理性是把握现象世界的能力,但只是一种概念能力,而现象世界总是在无限的因果链中,思辨理性的概念能力在无限的因果链中无法用上,故现象世界自身无法呈现出一种整全性的尺度【33】。
[82]朱子有大量这方面的论述:(31)仁义礼智,性也。此虚灵不测的知觉之心既不是气,也不是理,既不属于形而下者,也不属于形而上者。
[43] 《大禹谟》,《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65,见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第二十三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180页。从理一边说,心会表现出能仁、能义、能礼、能智之功能,此即是道心。[45] 《答徐子融》,《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58,见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第二十三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767页。[85](34)易在人便是心,道在人便是性,神在人便是情。然这虚灵知觉,有从理而发者,有从心而发者,又各不同也。
[81]这就是说,在朱子理气论中,理和气只是构成事物的要素,并不是两个存在界域。[86]可见,朱子从天人合一的视角来理解人之心性。在刘泽华看来,史学研究永远不能限于描述表面现象,而是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对于政治思想史来说,这个本质就是思想与社会政治结构之间的内在关联。
……各种哲学、伦理、教育、经济、法律、军事方面的思想,不仅离不开政治,而且几乎都通过不同途径归结为帝王论。对于诸子百家.他认为老子思想代表的是没落封建主集团的政治学说,孔子思想是封建主集团的政治学说,墨子思想是农民阶级的政治学说,庄子是没落封建主的政治学说,孟子、荀子思想是没落封建领主的政治学说等。因此,对于当时史学界的这些重大且有争议的理论问题,刘先生都作了模糊化的处理。他后来提出的共同体,和社会学中韦伯提出的多元分层(按照经济、声望、政治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层),基本上是相通的。
要理解刘先生的脱帽礼的学术意义.我们与同样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吕振羽的《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关于先秦诸子的研究做一对比。同样他在后来的政治思想史的研究中,从三卷本开始,有意识地加强了统治思想的研究与分量。
他认为政治既有阶级性,同时也有社会性,这就给全面笼罩的阶级理论打开了一个缺口,提供了一个可供反思的契机。以三卷本中的隋唐宋元明清卷中的宋明时期为例,这部分既有统治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潮的研究,如北宋时期改革政治、强化王权的政治思想,主要内容是宋初诸帝的改革思想。从先秦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开始,刘泽华就自觉地放弃了前辈学者给思想史断代、划分阶段这种做法,而是直接以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所形成的标志性的节点(如朝代)来为研究作划分的。另一章论述了元党人及理学的政治思想,其中二程和朱陆仅列有一节。
基础性的阶级关系是其他社会关系的基础,起着制约作用,但其他社会关系又有其存在的依据,不能全进入阶级关系之中。"文革"期间,阶级斗争在史学研究中又被教条、僵化地利用。刘泽华主编的三卷本,无论古来学者的选取,还是资料的拓展,都远远超过了萧著。具体来说,帝王观念既包括广大臣民有关帝王的各种认识及相关的心理、情感、态度、信仰等等,又包括历代帝王的自我意识和统治理念。
我们考察、梳理任何思想,都应揭示其具体的历史内容,其中包括处理阶级利益的思想。除此之外,三卷本在秦汉以后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和叙述中有重点地强调了帝王观念与统治思想,这些内容是以往(包括萧著)所没有的,而这又恰好是中国政治思想史应有的内容和特点。
会后南开历史系的老师们又继续对地主阶级进行了一些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还出版了刘泽华和冯尔康主编的论文集,"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版这样的论文集。刘泽华是70年代末率先走出僵化的阶级分析的理论桎梏的,但他在整体上一直没有否定阶级分析的理论价值,也没有在政治思想史研究中放弃使用阶级分析法。
如果以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的出版为标志,中国政治思想史这门学科的历史已有上百年。对于诸子所代表的阶级及给诸子的思想划定阶级属性,同样也难以达成一致的看法。进入专题: 刘泽华 中国政治思想史 萧公权 阶级分析 。叶青认为墨子代表有产阶级,庄子代表了工商业者的革命家。由此可见,这是将民间社会意识、普遍的政治意识放在与统治思想、精英思想的对照中来进行研究,在这样的对比、互动研究中突出普遍社会政治意识在政治思想史研究中的意义。这些观点虽然看法不一,但正如蔡尚思所指出的,很多人应用新观点的同时也有"太呆板、重公式"的教条倾向。
具体来说,这一研究课题主要包括:历代统治集团的社会政治思想与各种社会思潮的关系研究,王权主义与各种社会权威崇拜的关系,官方意识形态与民众社会理想的关系,宗教的社会政治观念与主流文化的关系,钦定的经典思想与大众社会文化符号的关系,统治思想与各种民间社会文化典型的关系。其中一章是关于两宋时期的功利思想,主要讨论了李觏、王安石、陈亮、叶适等人,可见他认为李觏等人的思想代表了宋代政治思想的主体。
所谓"罪君,就是批评、非议君主,抨击暴君暴政,甚至指斥君主为罪恶之人,主张革除弊政、剪除无道、推翻暴君,乃至改天换地。刘泽华自入南开历史系之后,就在中国古代史尤其是先秦史领域学习与教学,还师从著名的古史专家王玉哲学习。
这是因为,只要一个社会中存在阶级,研究这个社会的相关现象就需要相应的分析法。具体来说,张分田认为的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立君为民、民为国本、政在养民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价值共识。
在总体上,民本思想所包含的理性成分之多、所体现的批判精神之强、所容许的调整思维之大,都远远超过古代地中海地区一度存在的相当粗糙的'民主'思想。刘泽华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进入思想史研究的领域,当时整个学术界都在拨乱反正,清理僵化、教条的理论给学术研究带来的束缚与灾难。尤其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的传统文化研究当中,很多研究者,很多对传统持积极态度、同情理解的学者都将民本思想作为与现代民主对接的传统资源,作为传统政治文化当中君主专制的对立面,都对传统的民本思想予以高度评价。正面开会研讨地主阶级,这确实是和以往史学研究中重视具有革命性的奴隶阶级、农民阶级背道而驰的。
相较于之前的《先秦政治思想史》,三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删掉了商周时期社会概况的介绍,所增加的内容特别突出了政治思想的特色。刘泽华提出的和合法就是,在研究方法上把从上往下看‘与从下往上看‘结合起来,多层次、多视角、整体性地考察社会普遍意识发展变化的历史。
西周的政治思想主要涉及了周公尊天崇祖、敬德保民的思想,西周中后期的政治思想,如《吕刑》关于刑的起源与用刑原则的理论、祭公谋父论德与兵、邵公论弥谤、芮良夫论王不可专利、虢文公论民之大事在农、伯阳父论和同等政治思想,以及西周后期讽刺诗的政治意义。又如关于宋代理学的政治思想,萧著对此着墨甚少,仅列有两章,且总体评价不高。
会上也确实有学者对地主阶级作了一些正面的评价。统治思想主要研究最高统治者的政见和政治倾向,统治集团的思想,各种政治习俗、政治惯例的理据,官方学说,统治阶级思想家的思想,占统治地位或影响广泛的社会政治思潮,现行制度与政策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以及社会大中普遍认同的政治观念乃至政治信仰。
第二,民本思想来自对政治法则和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它对中华帝制及历代王朝的制度原理、统治方略、施政原则、政治规范及实际操作有深刻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它是中华帝制的政治精神。(一)统治思想研究按照阶级斗争的史观,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史学研究中对于统治阶级是持批判态度的。刘泽华在政治思想史研究中特别重视、探究民本思想,这一方面是因为在关于民本思想的认定方面刘泽华及其学术团队与文化保守主义者的看法完全不同,并且在此问题上形成了对立与争议,对民本问题的认识是刘泽华整体学术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这也是刘先生在政治思想史和政治哲学研究中提出的阴阳组合结构的一个具体的体现。按照现代社会科学的理解,在这一时期,随着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兴盛,也逐渐形成了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基本范式。
统治思想 一、引言刘泽华先生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一直专注于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教学与研究,三十多年来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以及思想史的研究领域形成了旗帜鲜明的一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政治思想史在学界沉寂了三十年之后,刘泽华先生以他扎实的著作恢复了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并开创了新局面。增加了天子与专制主义观念一节,论述了西周时期王权神授、天子独尊、天下王有、权力王授的政治思想,这些内容是之前的《先秦政治思想史》所没有或涉及很少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刘泽华在先秦政治思想史方面的研究在不断深化。
因此,如何灵活、科学地应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来研究中国思想,深入分析思想家及其思想与阶级之间的关系,从而避免产生这种表面化的理解,是在史学界一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的时候就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样一来,与帝王相关的历史现象也就必然成为历史研究的重点。
即便如此,刘先生到了晚年依然认为,历代统治集团政治思想的研究、统治思想与各种社会思潮关系的研究等,"都还较薄弱,有的甚至还是空白。当时对历史发展动力的探讨、对战国时期阶层与身份问题的探讨,都属于突破铁律的尝试。
评论留言